發問人的症狀描述過於簡略, 可能的疾病甚多
( 例如:
呼吸道過度反應, 輕微氣喘, 瓣膜性心臟病,
陣發性心律不整, 胃食道逆流, 縱膈腔腫瘤等 ),
無法在網路上進行鑑別診斷; 必須醫師當面診視,
甚至安排適當檢查 ( 例如: 胸腔 X 光片, 肺功能檢查,
心電圖, 心臟超音波, 胃鏡等 ), 才能夠確認.

由於發問人未滿十八歲, 因此, 並非 "內科" 的專業範疇.
茲建議發問人,
應前往 "小兒科" 門診求醫;
或前往規模較大, 分工較細的醫院,
請教 "小兒胸腔科" 或 "小兒心臟科" 的醫師.

此外, 由發問人的敘述中, 不難發現,
發問人弄混了
"症狀" ( symptom ) 和 "疾病" ( disease ) 這兩個名詞的含義.
簡言之, 身體的各種不適 ( 例如: 發問人提到的呼吸不順和胸悶,
或例如: 發燒, 頭痛, 噁心, 嘔吐, 心悸, 喘鳴等 ), 謂之症狀;
而造成症狀的原因, 則是疾病. 因此, 發問人的文字,
應修正為 "...... 請問這是什麼疾病呢?"
"...... 找到了一堆疾病, 但是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算哪一個?"

質言之,
病人的責任, 在於準確而完整地描述自己的症狀;
而醫師的責任, 則在於: 思考可能造成這些症狀的各種疾病,
並經由適當方法 ( 包括: 問診, 視診, 聽診, 觸診, 扣診,
安排各種檢查等 ), 逐一排除或證實各種疾病的可能性,
以求得正確診斷, 並加以治療.

最後,
網路資源固然方便而豐富, 但其使用方式,
絕不是以自己的 "症狀" 為關鍵字,
去搜尋一堆文章,
然後對號入座,
瞎猜或擔心自己可能是是什麼 "疾病" ......
畢竟, 網路文章良莠不齊, 且每篇文章都有其寫作目的,
不見得適用於每位患者 ...... 例如, 發問人可能會搜尋到
某篇文章, 討論到, 部份 "肺癌" 患者會有胸悶胸痛的症狀,
於是就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肺癌 ...... 然而, 發問人卻忽略了,
可能造成胸悶症狀的疾病, 實在太多了! 而即使是肺癌患者,
也不見得就會有胸悶症狀 ......
質言之, "症狀" 和 "疾病"
兩者之間, 乃是多對多的函數關係:
相同的症狀, 可能出現在
各種不同的疾病; 而相同的疾病, 也可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

因此,
只要身體不適, 就應立刻就醫! 至於網路醫學資源
的正確使用方式, 應該如下:
在就醫時, 醫師必然會提到
某些關鍵字 ( 例如: 患者可能是某種疾病, 或是建議
安排某種檢查, 或是給予某種治療 ) ...... 然而,
由於門診時間有限, 故醫師無法充份解說.
此時, 患者可利用網路搜尋這些關鍵字!
如此所搜尋到的結果, 才會比較針對自己的
個別情況, 而具有實用性和正確性!

以上觀念和雜談, 希望略有助益! 也希望發問人能將這些觀念,
和更多朋友分享! 更希望發問人有驚無險, 身體健康!
如仍有不足或不解之處, 請補充發問之!


參考資料 個人現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本文引用自: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203080645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樂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